近來,有關育兒專家提出了另一種不同的見解,認為讓寶寶餓了再餵,日後學業表現會比較理想。
研究人員對約1萬名的剛出生的寶寶進行長年追踪調查,將媽媽的育嬰方式大致分為“按表操課”跟“隨機應變”兩組,並評量他們長大後的課業表現跟智力商數IQ。結果發現,當初那些“餓了再餵”的寶寶,不僅學業成績比較優異,連IQ也平均高出了4-5分,至於哺育母乳跟奶瓶餵奶反倒沒有造成預期的差異。
研究人員解釋,把寶寶的作息調整到大人一致,對於父母來說比較輕鬆,也比較有養育的成就感。相對來說,滿足寶寶高頻率的餵食容易讓媽媽易怒情緒化。學齡前寶寶腦袋發育的關鍵在於“需求與滿足”,也就是母親能即時回應寶寶身心上的需要,將有利於其腦部智力發展。以一班30名學童來看,排名中段的寶寶若智商多出個4-5分,將有助於提升3-4個名次,效果十分顯著。
到底是要定時定量還是餓了再餵?上述研究報告可以說是第一份針對“不同餵養方式造成智商差異”的研究,具有一定程度的參考價值,然而很多時候還是得依照親子互動的狀況進行調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