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論任何時間地點都要馬上得到回應

不能逃避的理由:

當妳正在講電話或者跟朋友討論重要事情的時候, 妳寶寶極興奮地走來強行要妳聽她說話或問妳問題. 大多數家長都會先安撫自己寶寶, 可能怕她會大叫大嚷. 但心理學家 Jerry Wyckoff 告訴 妳 “久而久之妳寶寶會變得完全無法等候, 當不能立時得到想要的注意時就會發生更大的叫嚷呢?”

如何教導:

當下次跟朋友談話或有朋友探望時, 妳嘗試認真地告訴孩子要她保持安靜和唔可以擾亂妳跟朋友的對話. 妳可以給一個妳孩子期待以久的玩具,當作回報. 如果她再騷擾妳, 嘗試要她去一個地方等妳完成妳的對話後, 再給她解釋, 要更詳細告訴她打斷他人對話係唔可以得到理會, 令她明白等待的重要.

遊戲中的粗魯行為

不能逃避的理由:

如果妳的小孩出手打他的玩伴, 當然妳絕對要馬上制止他. 但有些細微粗魯動作, 妳亦唔可能視已不見, 例如, 撞其他小朋友或捏他的弟弟. 作家及家庭顧問 Michele Borba, Ed.D. 說 “如果各位父母無視這些細微行為, 當孩子八歲後, 這些行為就會變成根深蒂固的習慣. 因為沒有人告訴他, 這些小行為令他認為傷害他人係可以的”.

如何教導:

父母可以立刻停止他這個行為. 把孩子帶到一旁告訴他. “你會整痛小明, 如果小明對你做同樣的事, 你會有什麼感覺?” 這樣可以令他明白雖然細微行為,但傷害他人是不對的. 當下次玩遊戲前先提醒他及教導他如果生氣時, 應怎樣面對. 一旦事情再次發生應立刻完結遊戲時間, 令他明白事情嚴重性.

711293289f029882_yellow.xxxlarge

孩子對妳裝聾扮啞

不能逃避的理由:

各位父母都應該嘗試過妳的孩子對妳要他做的事或要求充耳不聞, 例如:妳要求他收拾玩具, 但他只回答”好”, 而遲遲沒有行動. 心理學家 Kevin Leman, Ph.D. 說 “這個係妳和孩子間的權力遊戲, 如果妳容忍這行為延續,妳孩子可能會變得更挑釁和反控制”.

如何教導:

當孩子再次遲遲沒有對妳的要求作出反應, 妳可以走到他面前要他正視妳回答 “OKEY 媽媽”這樣可提高他的注意力及集中力. 把電視關掉能把注意力進一步提升. 但如果他仍不為所動, 就需要提高後果, 例如, 如果他一天有兩次可以睇電視時間, 妳可以告訴她如果唔完成妳的要求, 就會減小一次. 令他明白拒絕妳要求後的後果嚴重性.

不問自取:

不能逃避的理由:

如果妳的孩子可以自己拿零食或自己打開 喜歡的DVD, 妳可能會覺得很有趣. 久而久之妳可能會後悔妳沒有管教他. Dr. Wyckoff 說”當孩子兩歲時自己走到廚房拿曲奇餅,可能妳會覺得好有趣. 但當妳到朋友家作客, 但妳八歲孩子沒有等待他人邀請而自己走到雪櫃拿飲品. 妳應該唔會再覺得有趣吧!”

如何教導:

妳可以同孩子先定立一些家庭條例 (例如: 打開電視前一定要先得妳的批准..等等). 而且要常常提醒孩子. 如果孩子再次犯規, 妳要立刻停止他,之後再重復提醒他那些規例. 如果孩子重複再犯規, 因為要他明白嚴重性所以要給妳的孩子一些罰則. 例如扣減小他一次到公園玩嘅機會.

 

態度輕視及說話態度差:

不能逃避的理由:

直到青春期前, 當你的孩子以輕視/挑戰的態度跟妳相處, 你可能不認為有問題, 而他只是模仿年長的孩子. 其實孩子往往利用這種行為以測試他們的父母的反應, 而且通常認為這是時髦行為的表現, 及認為自己[大個仔/女]. Dr.Borba 提出 “有些家長忽略這些行為,因為他們認為這只是一個過渡期,但如果你不面對它,當孩子到了三年級時你會發現妳的孩子不懂得尊重他人, 而且很難跟其他同學相處,並且更困難跟與教師或其他成年人相處”

如何教導:

首先要令他的明白這種行為的影響力, 告訴他, “當你用這種態度對我, 令我感到你唔喜歡跟媽媽/爸爸遘通.”這些說話不是要責備他, 但要他知道這些行為對其他人的影響. Dr.Borba 提出“如果情況仍然如舊, 可以立刻走開拒絕跟他談話, 告訴他要改變態度後, 妳才會聽他的說話.”

 

誇大事實:

不能逃避的理由:

“如果你的孩子說他整理好他的床,但其實只是勉強拉起被子”或 “如果他告訴他的朋友, 他去過美國迪斯尼世界時,但事實他甚至從來沒有坐過飛機” 如果妳認為孩子講這些是無傷大雅的大話是小事, 妳就大錯特錯了. Dr. Wyckoff說“說謊是會習慣的, 如果孩子認為說謊是一個簡單的方法來讓自己看起來更好, 而且不癈吹之力. 而且可以防止自己陷入麻煩,慢慢地就會自動 “講大話了”

如何教導:

如果孩子又講大話, 父母應該馬上糾正他. 告訴他 “美國迪斯尼世界係好好玩喎, 我地可以同爸爸相量下找時間去. 但你唔應該告訴朋友仔你去過. 作者:Hohlbaum “Diary of a Mother: Parenting Stories and Other Stuff. “Now Sophia’s very straightforward with me?and she’s very self-righteous if I don’t believe her.”  提出: “要他知道如果常常講大話, 久而久之就會沒有人相信你的說話. 但父母告訴他之前,要先了解孩子的動機同期望, 之後就要告訴他大話是唔會得到他的期望. 另外父母可以通過說故事令孩子明白講大話的後果,例如[狼來了]. 因為孩子可以較容易通過聽故事,從第三者的角度去了解事情.

 

原文出自

http://www.parents.com/toddlers-preschoolers/development/behavioral/problems-you-shouldnt-ignore/

Copyright© 2005. Reprinted with permission from the March 2005 issue of Parents magazine.

All content here, including advice from doctors and other health professionals, should be considered as opinion only. Always seek the direct advice of your own doctor in connection with any questions or issues you may have regarding your own health or the health of others.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