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在孩子面前吵架,這是父母都知道的常識。可在不到2歲的孩子面前,父母可能並沒有意識到自己一些不經意的表情,或許向孩子傳達了錯誤的信息。

比如,23個月妹妹正在專注地看著哥哥和他的朋友彼此大聲爭辯,並且開始打鬥。由於她不知道他們在做什麼,所以看了一眼媽媽,發現媽媽露出了微笑。因為媽媽知道他們在玩,所以她學著媽媽的表情露出了微笑,這或許讓她覺得“打鬥”這種行為是允許的。

比如,在一項研究中實驗者讓嬰兒玩一個不常見的玩具,她玩這個玩具的時間竟然取決於母親的面部表情。當母親表現厭惡時,她玩玩具的時間要顯著地少於當母親表現出愉快表情的時候。而且,如果她再玩相同玩具時,儘管母親表情是中性的,她也不願意再玩這個玩具。

比如,一個孩子正在用勺子敲打牛奶杯,媽媽對此表現出了十分厭惡的表情,可奶奶卻露出了微笑,這時孩子就接受到了互相矛盾的信息,會讓他變得十分不安。

再比如,1歲多的寶寶正在專注地看布書上的圖畫,爸爸或媽媽打電話時突然提高了音調,因某些事與對方吵了起來,這會讓寶寶很困惑,或許會認為是因為他看書的行為導致父母生氣。

其實,上述所舉的例子,是生活中司空見慣的事情,表明了寶寶是如何通過他人的表情來獲取信息的。特別是對於一些不確定的事情,無論是成人,還是嬰幼兒,都可能會看別人是如何反應的。

這種對別人的依賴,也就是社會性參照(是有意地搜尋他人的情感信息,以幫助解釋不確定環境和事件的含義),告訴我們什麼樣的反應是合適的。

社會性參照最早出現在大約第8-9個月的時候,它是相當複雜的社會性能力。憑藉著利用諸如面部表情這樣的線索,嬰兒不僅需要社會性參照來理解其他人行為的意義,而且還能夠理解在特定情境下這些行為的意義。
雖然,社會性參照是如何運作的,研究者們仍不太清楚,沒有統一定論,但可能肯定的是,父母的表情所表達出的態度會對孩子判斷是非產生重要影響。比如,經常看起來悲傷或面無表情的父母會讓嬰兒感到不安;相反,時常微笑會讓他愉悅。

因此,父母必須注意自己“不經意”的表情可能對寶寶產生的影響。但這並不意味著,父母在寶寶面前要謹小慎微、畏手畏腳。

畢竟寶寶的成長是漫長的過程,一次、兩次甚至十幾次,並不一定產生決定影響;不過,如果長期“不經意”,就可能使寶寶也在“不經意”間接受了錯誤的信息,進而影響他的成長。

所以,父母平時要注意觀察寶寶的情緒波動,如果寶寶突然出現哭泣、亂發脾氣等行為,一定要認真分析原因,及時誘導。

而不能僅以成人的視角來粗略判斷,否則讓錯誤延續下去,就會對寶寶產生強化作用,不良的情緒不但沒有被疏導反而越積越多。這或許是造成寶寶壞脾氣的一個重要根源。

本文作者: 嗨寶寶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