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後抑鬱
現在說說產後抑鬱。有些產後抑鬱沒有特別的意義,可以歸入孕期抑鬱的行列:這類女性總是忽視自己,但無力改變現狀,孩子的出現只會讓她們的情況更糟糕。
某些渴望孩子的女性也會受到產後抑鬱的影響。對她們來說,生物因素的影響更大:因為對女性來說,懷孕、分娩還是剖腹產,整個過程就像人生一場最大的考試,她們將面對一個嚴重的挑戰。分娩後能量水平才會下降,母親們也才能放鬆下來。但是,產後抑鬱中還有一個無意識的心理機制在運作:經過了懷孕期和孩子的認同,此時,孩子的“離開”,讓母親產生了哀傷的感覺。新生兒出現帶來的喜悅無法彌補“失去”一種獨一無二的東西的感覺,腹中胎兒帶來的“充盈感”也不復存在。另一個無意識的心理機制是,女性認為她們的身體狀態劣於男性,只有懷孕能讓她們具有與男性相當的身體優勢。
另一方面,我們也要考慮一下抑鬱的強度和持續的時間。心理相對健康的女性更能容易度過這個時期,也不會有任何後遺症。相反,人格缺乏平衡性的女性則應該嚴肅對待抑鬱。她們無法應對嚴重的抑鬱,周圍人也不該指責和嘲笑她們無能。
很多人認為“ 善意” 的對待她們就已經足夠了,殊不知輕視和缺乏理解產生的壓力,很可能會摧毀這些“ 可憐的女人” 。遺憾的是,社會對此並不接受,人們認為她們只要“ 更樂觀” 些就能解決問題。其實,低估抑鬱不僅傷害到個體,也會傷害社會本身,產生巨大的社會成本。懷孕到分娩後的抑鬱很肯能引發其它心理疾病,到時候反而需要更長期的心理治療才能恢復。輕視還來自於男性無法認同發生在妻子身上的事情,所以,他們會抱怨“所有的女人都那麼幼稚”,或“真奇怪”,或“沒人(男人)能理解她們”,而不去想其實真正幼稚的正是他們自己。有時候甚至嬤嬤都會責怪自己的女兒多事,因為舊時代女性忍辱負重,所以,嬤嬤希望準媽媽和自己一樣。
當然了,我們要避免這些不理智的行為,文化和經濟條件的改變同時改變了人們的心理和身體狀態,身心交織在一起,甚至可以說身體就是心理。所以,社會和每個成員該做些什麼呢?
首先,避免上述情況,其次,如果發生了,去努力解決。怎麼做呢?從預防的角度看,對於人格問題造成的抑鬱,人們應該更關注年輕一代的心理問題。父母和老師可以關注年輕人脆弱和模糊的心理問題,以便提供及時、簡單、準確的干預,畢竟人格的失衡早期就會體現出來。而且,從社會角度看,當代女性更加自信,我們要幫助她們認同“ 母親角色” 。但是,如果抑鬱嚴重,自己的調節沒有太大的作用,此時求助心理治療是最好的解決辦法。
我也想說說另一個有趣的現象,不光女性會產生孕期或分娩後的抑鬱,男人也會。很多男人對妻子的要求不堪重負,感到被妻子和其它家庭成員忽視。而且,缺乏性生活也會讓很多男性尋找其它的性滿足,他們需要在其它的方面確信自己的男子氣概。另一些男人感到妻子過於關注新生兒,於是丈夫們產生了真正的退行,具有了孩子般的需求,還有些男人忍受憤怒,假裝珍視和理解妻子,另一些則徹底的淪為抑鬱的受害者。
如果夫妻的抑鬱都很嚴重,他們需要夫妻治療的幫助。治療不僅要提供治療性支持,還需要提供教育的視角,幫助他們認識夫妻關係中隱藏的情緒,彼此的性格傾向和常見的問題,這些都容易成為夫妻抑鬱的暗礁,在高度緊張的懷孕期爆發出來。治療能幫助他們脫離抑鬱,變成更加成熟的男人和女人,從而構建心理學意義上的、真正的“夫妻”。
女性抑鬱我給出的建議也一樣。一家人生活在一起,如果一個人患病,整個家庭環境也不會太健康。一般遭受抑鬱侵襲的人是家裡最痛苦的,一旦開始治療,其它家庭成員彼此的不滿也會揭示出來。
本文作者:馬龍(Mauro)
意大利羅馬大學心理學、哲學與藝術博士,北京飛迪曼特聘精神分析師,團體治療分析師,瑞士蘇黎世國際分析心理學協會(AIPA)成員,美國國際生物能分析療法學會(SIAB)成員,羅馬新科考勒大學心理諮詢與心身疾病精神病學以及精神性腫瘤學特邀學者等
發佈留言
很抱歉,必須登入網站才能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