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應對孩子說謊 ?
對很多父母來說,小孩一個非常難處理的問題就是說謊。每個孩子多少都說過謊,說謊有時候看上去像是一個壞習慣,成年人不太知道該怎麼應對,一般的家長都會給孩子一些懲罰,但是,如果懲罰也不太奏效,我們該怎麼辦呢?
謊言的本質是什麼?
此時,家長們就該細心的對待一下這個問題了。那就讓我們從認識謊言的本質開始吧。從成年人的角度看,謊言並不好,那麼成人(或者說“從不說謊”的成人)討厭謊言的無意識原因究竟是什麼呢?事實上,謊言的本性中蘊含著“轉變現實”的成分,因為聽到謊言的人會將虛假的現實當真,所以,說謊者心中就出現了兩個現實:真正的現實和創造出的現實。而對於聽到謊言的人來說,只有一個現實,那就是虛假的現實,這個現實就像偽鈔一樣,毫無用處。於是,說謊者滿足了自己的意願並獲得了力量,將被騙的人握在手心,讓別人臣服於他。簡單的說,謊言涉及的主題無關乎真誠還是虛假,它在訴說力量的主題。
為什麼孩子愛說謊?
另外,為什麼說謊的行為總是出現在幼年期呢?這一特點也值得深究。是因為人性本惡嗎?當然不是,那是為什麼?
讓我們再從頭看看,既然謊言的主題離不開力量,而力量又是一種“從他人那裡獲得獨立”後才能產生的能量,那就讓我們看看,嬰兒最早“想獨立”的念頭出現在什麼時候呢?第一次說“不”的時候。孩子有時候用語言表達“不”,有時候是在母親面前反复做一些姿勢和動作來說“不”。其實,出生後第一年的年末,也就是他剛學習走路和說話的時候,嬰兒第一次開始說“不”了。嬰兒的蹣跚學步讓母親很擔心,所以母親必須大量的使用“不”。那麼,孩子最早說“不”是一種模仿母親的行為嗎?答案是否定的。
奧-美兒童心理學家René A. Spitz認為,嬰兒此時的發音和姿勢都沒有特殊的意義。他們使用“全球通用詞語”,是一種含義復雜並且沒有按照需求分化過的詞語。各式各樣的“mmm”,“ma ma”,“ta ta”同時表達了“媽媽”或“奶水”或“快樂”或“全世界”。但是,當嬰兒說“不”時,他明確的知道它的意思就是“我不要”,也就是說,他明確的表達了拒絕的意思。所以,René A. Spitz認為,“不”是人類生活中形成的第一個概念。
現在,我想強調一個重點:為什麼“拒絕”是一個概念,而用“全球通用詞語”表達出的“接納”就不是一個概念呢?因為嬰兒“接納”的是一個未分化的混沌世界,還因為嬰兒接納的是一個“以母親為中心”的世界。而當嬰兒拒絕時,很明顯,他成為了主角和中心。所以,嬰兒的“不”,第一次區分了自己和世界,區分了“喜歡”和“不喜歡”。
顯然,面對孩子的“不”,母親不想被拒絕,她們會覺得失望和受傷,也會覺得在孩子麵前喪失了控制和力量。接下來父親也會有類似的感覺,最終蔓延到整個社會。所以,“不”具有了象徵含義,象徵著獨立、反對、責難。最終,西方社會,或者在信奉上帝和惡魔的宗教信仰中,“不”變成了辨別惡魔的信號。
偉大的劇作家和詩人歌德寫到,惡魔說:“我就是那個說“不”的人。”另外,古代宗教中惡魔最古老的名字恰恰是“謊言之王”。看來,從遠古開始,人類無意識的心理世界就發現了“不”與“謊言”的關係。事實上,謊言破壞了現實和說謊者的關係,也破壞了說謊者和他人的關係。所以,在祥和的人們面前,說謊者是一個大大的“不”。
我們應該責備兒童說謊嗎?
我個人認為別這麼做。就像我們無法責備童年每個(我要再次強調一下是所有的孩子)孩子都會說的“不”一樣。如果父母接納孩子的行為,沒過多久,這種行為就會消失。大家記得嗎?木偶奇遇記裡的匹諾曹很喜歡惡作劇,其中一個就是說謊。每個人都知道他的這個特點,一說謊鼻子就變長。顯然,它也像徵了更多的力量(某些心理學者將其看做“陰莖勃起”的暗示),所以,成年人才那麼不喜歡孩子撒謊。另外,木偶匹諾曹最終變成了一個溫順的小男孩:他的故事也是一條發展之路,從毫無自我意識到清晰的自我意識,由此,他和世界也有了平和的關係,從這個角度看,謊言是成長的必經之路。
心理學中還有些重要的觀 察告訴要讀者:說謊出現在兒童早期成長過程中,此時孩子無法完全區分幻想和現實。幻想和現實間存有“第三個區域”,它來自孩子對現實的解讀,這個“第三區”無法信賴。所以,成人“真實”的概念和孩子心中的性質不同。最早的“謊言”事實上來自誤會和大人們自己的錯誤解讀。
孩子說的謊和大人眼中的謊不一樣,它們來自孩子豐富的想像力。幻想是人類所有偉大藝術和發明的起源,也是孩子第一次接觸自己的嘗試。兒童自我覺知的發展更接近幻想而不是理智。比如感受,沒有感受,任何人都無法理解自己和他人(也無法最終理解現實本身)。所以,幻想意義非凡,它是兒童靈魂最深處的表達,也是孩子最親密的朋友。我們在4-6周歲的孩子身上常常能看到“想像中的朋友”;看到完全想像出的現實世界(彼得潘中“從未存在過的小島”)。對於他們的幻想和無害的謊言,大人不用過多的擔心,只有當孩子過度沉浸在幻想中遲遲不願出來時,父母再進行干預就可以。
所以,真正的謊言數量又變少了,只有故意和以欺騙為目的的才是謊言。請大家不要忘了,孩子不像大人那麼有責任感,為了孩子們的自由,我們應當將謊言 分為兩種:第一種:孩子為了躲避危險才使用的謊言(比如:為了避免過強的懲罰——孩子會說“不是我做的”,或者被大人完全的誤解,這種情況更常見)。第二種:獲得不正當的利益。第二種確實需要責備一下(但請使用平靜而充滿愛的態度);第一種則需要家長的理解(需要時間,耐心和關注)。
還有一種特殊的情況:一種愛的謊言。著名的心理學家弗洛伊德曾經提到過一個例子:兩個女孩為了自己對父親的愛而撒謊。她們天真的以為如果承認對父親的愛將會傷害母親。大家看到了嗎?謊言這個主題有多麼複雜。
家長說謊會影響孩子?
那麼,大人總是誠實嗎?事實上,當家長和親戚虛偽或說謊時,孩子也能學到。他們能看到家庭中大人們的對立,能看到大人們彼此不滿還拒絕承認:不真誠比謊言更糟糕,這些人用自己的行為撒謊。遺憾的是大人以為孩子什麼都不懂:兒童對事物的理解在無意識層面,而後這種理解會帶來一系列的行為,比如說謊。更有甚者,很多大人對自己的孩子說謊:如此的行為不僅深深的傷了孩子的心,甚至會擾亂孩子的心智,讓孩子非常震驚,這也是很多孩子謊言的源頭….. .。重點是,比起事實,大人更喜歡對自己的情感撒謊,而孩子從來不這麼做。
如何對待孩子說謊?
好,如何處理孩子撒謊的問題呢?我認為真正有問題的謊言是孩子僅能使用謊言來處理自己和旁人、和現實的關係。此時的孩子需要心理治療的幫助,但兒童必須達到上學的年紀,如果不到這個年齡,孩子需要的不是責備,而是理解和溫暖的貼近。所以,第一點:永遠別發火。第二點:永遠別太固著於“真相到底是什麼”。第三點:永遠別用太嚴厲的懲罰。想一想你面對的是哪一種謊言,謊言的原因是什麼,目的又是什麼。接下來,愛和常識會給你答案,指導你做出正確的舉動。孩子也會意識到他不用自我保護,你沒有危險,你允許他在真誠的同時得到自己想要的。當孩子感受到你的接納和理解時,撒謊的習慣自然也就消失不見了。
本文作者:馬龍(Mauro)
意大利羅馬大學心理學、哲學與藝術博士,北京飛迪曼特聘精神分析師,團體治療分析師,瑞士蘇黎世國際分析心理學協會(AIPA)成員,美國國際生物能分析療法學會(SIAB)成員,羅馬新科考勒大學心理諮詢與心身疾病精神病學以及精神性腫瘤學特邀學者等
發佈留言
很抱歉,必須登入網站才能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