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歲男孩一生氣,就猛扇自己耳光!
李女士的兒子才4歲。那天兒子在小區和一個小朋友玩了不久,便搶小朋友的玩具,還動手把小朋友打哭了。李女士很不好意思,當即訓斥了兒子,並要兒子道歉。兒子照做了,回家後悶聲不語了十多分鐘,突然狂打自己耳光,邊打還邊哭著說:“你討厭,去死吧。”
兒子狀若瘋狂的舉動嚇哭了李女士。孩子這是怎麼了?
李女士的朋友建議她找心理醫生,這才解開了她的謎團。
李女士和老公都30多歲才結婚,婚後兩三年才生子成功,自然特別寶貝這孩子。兒子一哭,恨不得使出渾身解數,來逗孩子開心。時間長了,孩子變得要什麼若拿不到手就會哭個沒完,還要打爸爸打媽媽打爺爺。家裡全當小孩子鬧著玩也沒有在意。直到孩子的外公來了,看這孩子給嬌寵成這樣,忍不住說,這孩子得好好管了。恰好當時李女士一家在追《羋月傳》,見羋姝把兒子嬌慣成那樣,身邊人還跟著說什麼孩子小,禁不住嚇出一身冷汗。自此,對孩子嚴厲起來。
孩子再要東西沒立即拿到手大哭時,他們不但不再去哄,還要孩子閉嘴不許哭,輕則罰站,重罰打屁屁。
若孩子起床氣太足,又喊又叫,他們會厲聲制止,不許哭,否則就得挨揍。
讓孩子自己刷牙、洗臉,若不好好做,或者將臉盆裡的水弄灑了,一樣會受到訓斥。
重壓下,孩子的確“乖”了很多,不再哭不再鬧也很少笑。李女士一家以為孩子終於穩重了,沒想到孩子會這樣對待自己。
心理醫生要李女士回憶一下,小男孩是否有其他類似行為。
李女士果然想到,有一次兒子被訓,沒哭沒辯解,但眼睛裡都是憤怒,還使勁掐自己的大腿。當時她沒太在意。
心理醫生告訴李女士,小男孩的行為叫自殘。其原因是孩子感受到了壓力,積累了很多的壞情緒無法發洩,轉而發洩到了自己身上。
這種行為在一些有心理問題的孩子身上體現比較多。一名已經上了高中二年級的女生,甚至用刀子劃自己的手。這位女生的媽媽在她很小時即離家出走,她爸爸脾氣暴躁,動輒對她又打又罵,久而久之,孩子心理承受不住,採取了自殘的手段。
這種情況發展下去後果很嚴重,
輕則造成肢體傷害,
重則有生命危險。
上網搜索新聞,僅2016年以來,已有多起學生自殺事件:8歲、10歲、16歲……男孩、女孩都有。或因為學習沒達到預期,或因父母要求太高,無法實現。
自殺是自殘行為的極端表現,產生的原因都是壓力。無法承受壓力的孩子們選擇輕生,是對自己不負責任、對父母不負責任,其實都是父母沒有付起責任的表現。若父母及早發現這樣的苗頭,及早給孩子進行情緒疏導,還會有這樣的後果嗎?
李女士被心理醫生的分析嚇得面色蒼白,她兒子前後受的待遇落差太大,孩子年齡再小些,根本不能很好地排解壞情緒。好在一切都來得及挽回。
糾正這種行為,就是要給孩子消除壓力,讓孩子適當發洩掉壞情緒,其關鍵是讓孩子感受到父母的愛。
降低預期,給孩子減壓
希望孩子將來有出息是所有父母的心願,但每個孩子的情況不同,不應該用同一樣的標準來衡量。尤其是學習方面,成績不能說明一切,多與孩子交談,找到問題的癥結所有,只要孩子一點點取得進步即可,千萬不要過於苛求,總拿別人家的孩子來比較。
加強溝通,讓孩子抗壓
一直有人提議給孩子實施挫折教育,因為現在的孩子太輸不起。過於要強的他們不知道“天外有天,山外有山,人外有人”的道理。要幫助孩子打開眼界,知道自己盡力就好,別太苛責。家長也要經常與孩子交流,知道他們心中所想,讓他們做各種嘗試之前,做好失敗的準備。
適當引導,帶孩子洩壓
誰遇到不開心的事或者有壓力時,情緒都會不好。這種情緒若不及時排解掉,鬱結於心危害巨大,易造成身體上的病變和精神上的鬱悶,時間長了就會釀成禍患。
父母應該留心孩子的情緒,不要整天只問孩子學到什麼,多和孩子聊聊和誰玩了,有沒有什麼好玩的事情,為什麼不開心等等。孩子有消極情緒可適當引導他們發洩出來,跑跑步流流汗,看場喜劇笑一笑,到曠野中喊一喊,或者看場球賽跟著大聲加加油,都是不錯的辦法。
孩子出現不良行為的苗頭,父母首先該做的不是壓制、打罵和批評,而是接納,讓孩子講出心裡話,多做分析與指導,減輕孩子的心理負擔。
若孩子做錯了事,該罰則罰,但別採取極端措施,更不要製止孩子大哭發洩。把大哭後的孩子摟在懷裡,告訴他,爸爸媽媽是愛他的,管他,是不想讓他長大後不受歡迎,無法在社會立足。
父母細心、耐心越足,
孩子的身心越健康,
越利於他們茁壯成長。
資料來源: baobao.sohu.com
發佈留言
很抱歉,必須登入網站才能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