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到一則舊的報導:

快人一步,理想達到?天下父母都希望子女盡快踏出第一步,甚至誤以為孩子越早學懂步行,代表越聰明。一項調查發現,九成半家長自認對幼兒學行發展認識不足,兩成更會為孩子添置學行車。有兒科醫生警告,使用學行車易生家居意外;家長協助孩子學行時勿操之過急,否則可能影響走路姿勢,長大後容易患上扁平足或 O型腿。

香港健康網絡訪問了561名育有10至24個月大幼兒的父母,44%的孩子在13至15個月學懂步行,10至12個月大學行的有41%,10個月大前或19個月大以後分別有7%及4%。逾半家長會安排孩子接受探索能力、肌肉鍛煉、感官刺激及手眼協調等訓練,兩成表示會添置學行車。
現時22個月大的琳琳10個月大時已嘗試站立,母親林小姐憶述,每天均與丈夫抽空琳琳步行,「爸爸比較心急,成日話阿邊個(同齡小孩)都識行。」他們以遊戲方式鼓勵琳琳,包括用玩具及餅「引誘」她前進,終在13個月大成功學行。

不要「吊」著孩子雙臂

兒科專科醫生趙長成表示,家長普遍誤以為早期訓練可令孩子越早學行,而且代表越聰明。他強調,當孩子的腦部還未成熟,所有訓練也是徒然。
一般孩子普遍在18個月大或之前學懂行路,趙長成提醒家長練習時切忌「吊」孩子雙臂,否則孩子會不懂控制左右重心,難以學習正確步姿。外國有研究指出,初學行時步姿不正確,長大後患上扁平足或 O型腿的風險會大增。家長須同時顧及其心理發展,若與其他人比較進度或態度過份強硬,孩子容易焦慮和自卑。
他又指,家長應避免使用學行車,否則使孩子更容易「誤闖」廚房及浴室等「危險」地帶,地面凹凸不平也會釀成意外。
運動專科物理治療師陳毅文呼籲家長,宜每天抽空15至30分鐘與孩子伸展四肢,促進其身心發展及親子關係。若運動期間孩子不小心跌倒,家長不應過份敏感,否則令其變得依賴,影響學行進度。一旦發現孩子肌肉紅腫,可能是跌傷所致,應立即求醫。

家長協助孩子學行宜忌

「宜」
●按孩子的左右重心輕扶腋下
●量力而為,以玩具或食物引領孩子前進
●每天抽空一至兩次與孩子運動,每次約15至30分鐘
●清除孩子活動空間的雜物及尖角位,並添加軟墊
●孩子學行時赤腳及穿輕便

「忌」
●吊起孩子雙臂
●過於急進,與其他小孩比較
●孩子跌碰時反應過敏
●使用學行車
●穿鞋襪或過厚衣服

資料來源:兒科專科醫生趙長成及運動專科物理治療師陳毅文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