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是失敗?失敗通常的定義是在競爭或爭鬥中被對手打敗,或者是沒有達到自己預先設定的目標或計劃。從心理角度上說,失敗是一種絕望的感覺,是需要得不到滿足或很難獲得滿足的一種心態。

對於孩子來講,引起失敗的原因大約有兩個:
一、沒有到達家長為其制定的標準。
主要發生在家長對孩子引導不當,過高設置孩子的奮鬥目標,超越孩子認知能力的過分要求等等。

二、家長擔心孩子內心受挫而進行的過渡保護。
從某種角度上說,保護本身就是阻礙。家長應該拿出耐心等待孩子自己面對失敗和解決困難的能力,而不是為孩子包辦一切或用蠻力驅使孩子向自己預想的方向發展。

當然,不同的孩子對失敗的感覺是不同的,這主要由孩子本身的心理承受力來決定的。一般來說心理承受力差的孩子,很容易形成挫敗感;心理承受能力強的孩子就會把失敗當成一種暫時的不成功,並勇敢的面對,用堅強的意志繼續努力直到實現自己心目中的那個成功。

前蘇聯著名教育家馬卡連柯說:「堅強的意志,不是獲得自己想要東西的能力,而是迫使自己拒絕不需要東西的能力。。。沒有遏制就不可能有任何意志。


孩子面對失敗慣用的心理動因是什麼呢?
一.  逃避 :
他們用逃避的方法避免失敗,整日處於幻想中,不願面對現實,不幸的是越是逃避,孩子的自卑感就越重,最後完全失去了自信。

二. 標新立異:
他們用標新立異來為自己懼怕失敗找藉口。比如學習不好的孩子,喜歡穿奇裝異服、舉止誇張、行為怪誕等等方式為自己營造一份虛假的自豪感,來掩蓋自己害怕學習不好的失敗真相。

三. 過激行為:
這樣的孩子喜歡用酗酒、打架、自殘等方式來掩蓋自己害怕失敗的心理,這種情況多半是父母對孩子的要求過高,孩子擔心自己不能滿足父母的期望,從而引起的心理無法承受失敗,而用過激行為來躲避失敗的一種自我傷害的行為。

那麼家長該怎樣讓孩子坦然面對失敗呢?
1、磨練孩子的意志,鍛煉他們的心理承受力。
2、勇於面對失敗,盡最大努力將失敗轉變成經驗。
3、用信任、理解、鼓勵等方式引導孩子走出因害怕失敗而自我欺騙的泥潭。
4、用客觀的心態呈現給孩子真實的世界,要孩子正視現實,認識它、駕馭它。
5、用寬容的心態接納孩子的失敗,幫助孩子找回自信。

 

參考資料: baobao.sohu.com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