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曾聽過孩子吐露心聲 「 我不想上學」 嗎?其實大多數情況下,孩子說不想上學,不僅僅在表達字面意思,背後更可能隱藏著孩子對什麼事情不滿意,或者在什麼事情上需要幫助。如果爸爸媽媽能抓住蛛絲馬跡,讀懂孩子的言外之意,那這個問題迎刃而解。

這天早上,一對母子在等電梯。可能等的時間太久了,孩子垂下頭,沮喪地吐露心聲:「媽媽,我不想去上學。」

媽媽心頭一緊,不知道孩子怎麼發出這樣的感慨。

然而這位媽媽說了第一句話:「 你不想上學,媽媽還不想上班呢,你覺得可以嗎?」

孩子愣了一下,無奈地說:「不可以。媽媽上班,要賺錢。」

媽媽摸摸孩子的頭,又說了第二句:「 那你告訴媽媽,你為什麼不想上學?」

孩子呼了一口氣說:「冬天要那麼早起床,好冷啊!睡覺多好!每天我還要寫一大堆作業,沒有時間玩耍,所以我說上學好無聊,我不想上學……」

媽媽點點頭,才說:「媽媽跟你想的一樣,可是我們不可能做的都是自己喜歡的事,有些不喜歡的事我們也得乾,就像你知道媽媽上班是為了賺錢,媽媽其實也知道你上學是為了學習新知識,為了目標,我們總是要主動付出時間和精力的。」

 

孩子聽完媽媽的話,終於重新挺直了肩膀。雖然孩子沒再說什麼,但是媽媽相信,這三句話就已經起到了作用。從此以後,孩子就算吐槽幾句,也懂得自我安慰。反倒是媽媽關心孩子,不時同情孩子「現在的學生學習壓力真大,媽媽都為你心疼。」

可以說,這位媽媽的三句話就輕鬆端正了孩子的學習態度。現實生活中,其實爸媽不用多費口舌,多巧妙的利用相似的三句話或許可以解開很多孩子的心結。

例子一 :

孩子抱怨學英文很難

錯誤回答:別人怎麼學得那麼好,你肯定是沒找對學習方法。

爸媽不妨這麼說:「是啊,英語畢竟不是我們的母語,可是學校安排了英語課程,你能不學習嗎?」等孩子沉默或者搖頭的時候,再慢慢說:「既然這樣,我們來討論看看,要怎麼樣才能更好地學習英語,減輕你的壓力呢?」

等孩子動腦筋表述自己的想法後,爸媽就可以適當地講道理:「有志者事竟成,意思就是說,只要我們盡心盡力,就會慢慢進步,所以你不用太著急,只要抓住了重點,好好提升,一定會有驚喜的。」

例子二 :

孩子哭訴同桌考試作弊,考出的成績比自己好

錯誤回答:你管別人幹嘛,就算他作弊,你也要考得比他高分。

爸媽不妨這麼說:「我能理解你的心情,如果是我,我也會生氣。不過你說說看,同桌這種作弊行為是對的還是不對的?」等孩子說完自己的想法後,再給他講道理:「沒錯,自己考出來的成績才是真實的,靠作弊考到的好成績不是自己的真實水平,以後到了重要的考試,一旦作弊被抓,後果非常嚴重,所以只有腳踏實地地學習,考出好成績才是最重要的事情,爸爸媽媽相信你可以的。」

我們不妨來分解一下這種“三句話教育”背後的育兒理念,好讓爸爸媽媽都能學以致用。

第一句話應該對孩子表示同理心。其實孩子向父母吐露心聲,往往是希望能夠獲得安慰和鼓勵,從而推動他們重拾信心。如果爸爸媽媽沒有聽懂他的言外之意,就一通數落或者打罵,反而令孩子不知所措,從此怕被責罰而不敢說心裡話。當孩子向爸媽吐露心聲的時候,爸爸媽媽不妨放下架子,表示理解,跟孩子產生共鳴。

第二句話跟孩子一起找出原因,協商解決辦法。當你聽到孩子主動談及某個話題時,不妨把談話的主動權交給他,引導他說出自己的想法,再來對症下藥。比如不想上學的原因有很多,有的是因為學習壓力大,有的是因為人際關係不好,有的是因為老師喜歡體罰學生……只有找准了源頭,爸媽才能“對症下藥”,跟孩子協商解決辦法。

第三句話講出合適的道理去鼓勵孩子,而不是讓孩子壓抑自己。對孩子來說,每個能夠聽入耳的道理都是可以安撫自己內心的理由。爸爸媽媽一定要懂得抓住孩子心理,用一些正面意義的話去幫助孩子過渡心理的坎。也許就是這些不經意的小瞬間,反而能教育孩子往好的方向走去。

只要爸爸媽媽的三句話開了好頭,那麼孩子一定會將父母當作情感歸宿,願意分享心事,在父母那裡尋求一個慰藉心靈、排除困擾的心理空間。相反,如果父母在情感上不受孩子信賴,甚至反過來跟孩子“唱反調”,那孩子就會“移情別戀”,不願意跟父母親近了。希望家長們都能夠聽懂孩子的“言外之意”,當孩子遇到困難時,他需要的不是父母的指責,而是父母採取具體的行動幫助他渡過難關。

 

資料來源: baobao.sohu.com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