寶寶“膽小鬼”的恐懼從何而來?
每次我的小女兒因為犯錯誤一哭,嬤嬤總會嚇唬她:『在哭,就把你扔到門外面去,你就不要回家了。』因此孩子總是對於被『扔』感到心有餘悸。為此我常常幫助孩子去克服這種恐懼,並且和嬤嬤溝通,不要總是用這樣的語言去恐嚇孩子。
孩子為何會怕事,“膽小鬼”的恐懼從何而來?我想這和我們平時對孩子的教育方式,以及生活環境也是有很大關係的。下面我用幾位網友的事例,來給大家講解一下,『膽小鬼』的恐懼從何而來?
1、自然心理規律,對未知事物產生恐懼
網友@JudyQin:有一次家裡遭竊了,損失嚴重。看著我們又驚慌又氣憤,反應強烈,小寶也覺察到了,我就給他說,這是壞人偷了我們的東西,壞人太可惡了。然而,這不但沒有讓小寶覺得安心,反而讓他對“壞人”產生了更深的恐懼。
每次我們要出門,他都說,“媽媽別走,壞人要來偷東西了”;帶他出去,他也總是擔憂,“壞人會不會把我抓走”;有時候睡夢中都會突然驚醒,“壞人不要偷我們家東西”……
【注】都說“無知者無畏”,但事實往往是對未知的事物更容易產生恐懼的情緒。恐懼是孩子在社會化過程中自然而然出現的一種基本情緒,因為這個世界上有太多他們不知道的事物,他們不知道這些未知事物會不會突然發生巨大的聲響,什麼時候會對他們發起攻擊,能否對他們原本安定的生活產生影響……
孩子天生想像力豐富,他們善於將想像的東西與現實結合在一起,從而“看到”或“想到”大人無法理解的恐懼。所以,想讓孩子“無畏”,爸爸媽媽要先讓他們“知曉”事物的真相。
2、家長保護過度,缺少獨立面對的自信
網友@思恩媽咪:總覺得過去對女兒代勞太多了,事無大細都幫她做,現在女兒三歲半了,想要鍛煉她的獨立能力,可是她太膽小,看見生人不敢說話,沒有人帶著根本不敢跟小朋友玩,讓她獨自睡覺死活不願意,天天哭天天鬧……不想縱容她,但是又不知道如何鍛煉她的膽量,煩惱!
【注】孩子沒有膽量獨立面對世界,沒有自信獨立生活,歸根結底就是過去父母的過度保護。孩子學走路,媽媽一直在後面囉嗦:『小心啊,慢點走,別摔倒了……』; 孩子要自己倒水喝,媽媽驚呼:『放下放下!小心燙!讓我來… …』;
孩子要去跟小朋友玩,媽媽不停叮囑:『要一起玩,不要打架哦!』。孩子一開始是【初生之犢不懼虎】,勇往直前地去探索、觸摸周圍的事物,可爸爸媽媽將每件事情都視為危險的、困難的,事事幫孩子出主意,甚至事事代勞,久而久之,孩子就會認為,這件事有危險,我不能獨立去做,得媽媽幫忙。這樣,孩子的膽量如何能夠得到提升?
3、不良教養方式,才是孩子恐懼的根源
網友@維維媽gz:我兒子怕黑、怕生、怕小動物,五歲了,膽子還是很小,事事依賴家長,連爸爸媽媽離開一步都會哭。然而我知道,這是有原因的。之前我們把他放在婆婆家裡照顧,婆婆最擅長的就是『不聽話會有警察叔叔來了』『到處亂跑,當心拐子佬捉你』『老巫婆最喜歡抓晚上不睡覺的孩子』……讓婆婆帶孩子,是我這輩子最大的錯誤,然而現在孩子太膽小,我該怎麼破?
【注】這位網友已經意識到不良教養方式對孩子“膽量”造成的影響了,然而卻有點為時已晚。家長對孩子灌輸的負面情緒會讓孩子越來越退縮,越來越缺乏自信。
而家長“虛構”出來的恐怖景象更是容易讓孩子陷入到恐懼的情緒中,這些讓人害怕的畫面會深深烙印在孩子的腦海裡,把這些畫面當成真實的存在,並且跟自己的生活建立起聯繫,從而讓孩子長期處於恐懼之中。如此,孩子又怎能“膽大妄為”?
孩子膽小就要推出去?『練膽教育』別光靠恐嚇!
1、要鼓勵,不要恐嚇
【案例】4歲的孩子睡覺時夢見一條蛇要咬他,他很害怕,不願意一個人睡。
媽媽A:『不怕不怕,媽媽拿棍子把蛇打死了,沒有蛇咬你了!』結果孩子覺得房間裡真的有蛇,那條蛇被打死了,它的爸爸媽媽朋友們會來“報仇”,結果心裡更加害怕。
媽媽B:『你剛剛是做夢,夢都是假的,房間裡沒有蛇,不信你開燈看看』。孩子打開燈,把房間里里外外看了一遍,果然沒有蛇,就安心睡覺了。
【注】當孩子恐懼時,最好的做法是讓孩子消除恐懼,而不是逃避恐懼,或是用另一個恐懼來“鎮壓”孩子。孩子不敢與人交往,害怕獨立完成生活的每一件事情,媽媽應該採用鼓勵的方式,輕輕地將孩子“推出去”,而自己則成為孩子背後堅強的後盾。
孩子有媽媽的支持和鼓勵,還知道媽媽在身後默默保護自己,心裡就踏實了,才能大膽地前行。相反,如果媽媽用恐嚇、欺騙的方法來誤導孩子,不但不會消除恐懼,反而在無形中加深了恐懼,這就是將孩子引導到膽小方向的餿主意。
2、耐心解釋,讓孩子知道真相
【案例】窗外狂風大作,雷電交加,風聲“呼呼”作響,雷聲“轟隆隆”,甚是恐怖。5歲的孩子很害怕,緊緊抱著媽媽……
媽媽A:『沒關係,不用害怕,媽媽在……』孩子一時心安了,但是下次再遇到這種情況,而媽媽不在身邊,她就怕得哭起來。
媽媽B:『不怕,’呼呼’的是風聲,’轟隆隆’是打雷,它們是因為XXX這些原因產生的,這很正常,很快就過去了。』孩子似懂非懂,但知道這些都是正常的自然現象,沒有必要害怕。
【注】孩子對外界的一些事物產生恐懼,很大程度上是由於他們對這些事物產生的緣由不了解。所以,要戰勝這些讓人恐懼的“敵人”,首先要深入敵後,讓孩子了解恐懼的緣由,讓他們更加坦然面對自己的“敵人”。
而例如一些自然現像或產生過程比較複雜的事物,也許孩子一時間不能完全明白,媽媽可以將其擬人化、形象化,用通俗易懂的方式給孩子解釋清楚。孩子明白了這些恐怖的事物原來都只是正常現象,也就不會再害怕了。
3、放開手,讓孩子多鍛煉
【案例】3歲的寶寶習慣了一個人玩耍,看見同齡的孩子,明明眼神裡都是跟別人一起玩的渴望,可偏偏不敢邁開步,離開爸爸媽媽的懷抱……
媽媽A:『去跟小朋友玩吧,但是別搶人家的玩具哦,不要打人咬人,知道嗎?』孩子心想,媽媽不放心我跟別的小朋友玩,要是我不小心碰到他們了,是要挨罵的,我還是不要跟他們玩好了。
媽媽B:『去跟小朋友玩吧,他們都很喜歡你,他們很想跟你一起搭積木!』孩子心想,原來我是一個受歡迎的孩子,我跟他們一起玩,他們一定會很開心,能跟他們一起搭積木,我也很開心。
【注】對於膽小的孩子,父母的鼓勵是非常重要的。但是,千萬別在這份鼓勵之上增加更多“附加條件”,因為這些附加條件往往成為孩子勇往直前的心理顧慮,讓孩子膽小自己做不好,從而讓剛剛上升起來的一點點自信心又被打壓下去了。
想讓寶寶的膽量更大一點,不要畏首畏尾,更樂於接觸、探索新鮮的事物,爸爸媽媽應該盡量放開手,讓孩子獨立去鍛煉、去闖蕩,而爸爸媽媽要做的就是保證孩子的人生安全,僅此而已。
【總結】膽子大、敢於嘗試、勇於探索的孩子固然好,這將是他們未來生活和工作的重要技能。但是,膽量較小、性格文靜、沉著穩重的孩子也未必不能成功,畢竟能夠“靜下來”專心做一件事也是取得成功的重要條件。
所以,寶寶膽子大還是小,爸爸媽媽也不必過於介懷,根據孩子本身的性格特點,去塑造更完美的性格,這才是關鍵。而不論孩子需不需要“練膽”,正確的家庭教育將起著重要的作用。
資料來源: baobao.sohu.com
發佈留言
很抱歉,必須登入網站才能發佈留言。